今年以来,银川市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洼地和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培育创新主体、畅通转化路径、优化创新生态四大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构建成果转化制度保障。以系统性政策为引擎,精准破除转化壁垒,全链条赋能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引领。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强市的实施方案》《坚决打好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列为“四大工程”之一,明确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深度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在政策导向和资金保障上形成上下联动,构建起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支持体系。资金精准奖励。细化资金奖补政策,靶向支持成果转化关键载体建设。专项支持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等转化载体,对新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等成果转化核心载体进行配套奖补,为成果“跨越死亡之谷”提供关键基础设施。开放协同创新。聚焦解决科技成果“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以“制度突破+生态构建”双轮驱动,释放创新主体活力。在机制突破上,以银川科技学院为试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针对非财政横向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可获得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有效畅通科研人员激励通道,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在生态构建上,推动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为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共性技术供给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转化成本;同时,打造“企业全周期、科研全流程、人才全阶段、支撑全要素”的“四全”科技政策环境,从主体协同、要素配置、服务保障等维度形成闭环,为成果转化提供“制度兜底”和“生态赋能”双重保障。
二是坚持系统培育,夯实成果转化核心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链接科技和产业关键,通过强化政策辅导和精准培育,助推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企业梯队培育。制定《银川市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方案》,出台36项具体举措,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2024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瞪羚企业15家、雏鹰企业5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49家,兑现创新型企业奖补及研发费用后补助3120.1万元,惠及企业294家。2025年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自治区瞪羚企业14家、创新型标杆企业18家,拟入库第一、二批科技型中小企业1111家,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企业成为成果转化“主力军”。平台能级跃升。累计布局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59家,推动六盘山、贺兰山实验室落地23个重点科研项目,专利申请达102项。培育工业母机、康亚药业、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申报自治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6家,通过申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关键技术攻坚。组织申报各类市级科技项目1071项,总研发投入18.8亿元,立项支持项目287项。争取中央引导地方专项、新质生产力专项等自治区级科技项目460项,谋划储备“十五五”重大科技项目125项,项目总投入168亿元。设置“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等15个创新专项,推动HPBC2.0电池技术量产、碳化硅重结晶等50余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发布科技创新产品25个、应用场景25个,促进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三是畅通转化路径,突破成果转移堵点。有效整合政策和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深化跨区域协同。推广“东中部研发+西部转化”模式,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等34所省外高校院所,围绕“四新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联合攻关。建成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吸引14家企业入驻;支持威力传动、隆基宁光等企业在上海、浙江等地建设飞地研发中心17家,其中4家已成功备案为自治区级飞地研发中心,实现“借智”“借力”推进成果转化。健全供需对接。与西安市科技局签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征集与对接活动,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举办成果推介路演4场次,征集企业创新需求1003项,促成合作意向40余项,推动3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在银川转化。通过组建自治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创新联合体”协同模式,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拓展合作网络。深化与沿黄流域省会城市及“一带一路”创新协作,加强与陕西、福建、京津冀等地区的科技交流,吸引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共建分支机构,集聚创新资源,提升成果转化效率。2025年立项实施区市两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区域协同创新专项等100余项,总投入超2亿元。
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持续优化“机制联通-金融输血-服务增效”闭环生态,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落地。完善体制机制。修订科技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办法,落实科研人员预算调剂权与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注资“宁科贷”165万元,带动全市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2.4亿元,形成“财政+金融”联动支持模式。强化金融支撑。发布宁夏银行等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15期,组织87家科技型企业申报科技保险和金融补助,争取政策支持资金1852.9万元。发放“宁科贷”贷款1420万元,征集“银川新星”科创基金项目12项,总投入9700万元,为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提升专业服务。开展“进园区+云宣讲”政策培训,覆盖企业超千家;为3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诊断式”服务,破解创新共性难题。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与技术经理人队伍培育,构建“政策解读-申报辅导-跟踪服务”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