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全域科普工作,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打造品牌活动、构建协同机制,推动科普工作全面提质增效,为打好打赢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加快建设创新强市提供动力支撑。
强化项目引领,筑牢科普基础支撑。持续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普项目撬动社会资源作用,系统构建“科技种子计划”、科普阵地建设及创新强市系列科普活动为核心的特色科普项目体系,全面提升科普活动开展与阵地能力。今年共受理项目117项,经评审立项26项,项目覆盖高校、医院、中小学、科研机构等多类主体,涉及航空、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普项目支撑格局。其中,银川市西夏区华西希望小学的“小种子大世界”科技种子计划项目重点建设种子微型博物馆、种子成长历程馆等主题科技馆,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推动科学教育扎根校园。“葡韵科普 酒香银川”葡萄酒文化科普基地建设项目,重点设立科普展览区、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品鉴活动及文化宣传,系统普及葡萄酒知识,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科普活动影响力。深挖本地资源,构建特色科普品牌体系。在科技活动周期间,高质量举办“塞上星火 创新未来”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演,讲述本地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典型事迹,表彰科技领军人才,宣传短片播放量突破10万次,获得广泛社会反响。发布全区首张科普研学地图,围绕银川黄河文化、贺兰山历史等特色资源和葡萄酒、现代农业、高端制造等优势产业,集中展示银川市贺兰山岩画、银川市气象局等20家研学基地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自然探索暨科普研学方面的成果,探索出一条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
推动多元协同,拓展科普服务覆盖面。积极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大力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与跨界创新。在全区率先试点选聘78位“科技副校长”,严格落实“三个一”任务(开展一场科技讲座、结对一位科学教师、指导一批学生项目),促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探索“科普+文旅”“科普+体育”等融合路径,累计打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5家、自治区级科普基地52家、社区科技馆28家,拓展科普服务场景。加强校内外科技教育协同,支持全市87家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机器人、编程等特色科普课程,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健全科技工作者宣传表彰机制,挖掘和推广一批科普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强市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