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动态
高质量发展的银川篇章丨创新驱动发展 书写精彩答卷
发表时间:2024-06-21   来源:银川日报     

创新效能有效提升、科技企业集群成长、创新支撑有力增强、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当前,科技创新正以强有力的姿态影响着银川方方面面的发展。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银川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密集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推动创新力度,协同推进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示范引领,实现了科技创新工作整体性、结构性的重大变化。

位于银川的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展出的石墨烯产品。
产业迭代升级 释放创新活力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执行工作任务的自动化机械装备,具有可自动控制、再编程及柔性等特点。如今在银川智能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已经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去年下半年,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建设的高端工业母机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走进车间,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嘈杂脏乱的环境,这里干净整洁,工程师们正围着一台台高端数控机床进行系统调试,该公司研发的卧式加工中心打破了国外高精度数控机床技术的垄断。

“我们现在更多聚焦于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结合控制软件,包括为底层软件、柔性排产、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结合当地的应用场景进行产业迭代升级。”该公司负责人王小龙介绍,希望通过掌握技术、取得专利、拿到订单,实现全系列国产化,提升银川智能装备制造水平,从源头上实现降本增效。从早期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研发,到FMS柔性制造系统研发,再到如今的高端数控机床研制,企业不断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在自主研发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产业的迭代升级,为银川智能装备制造业拓宽了产品市场。这也是银川十余年来精准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银川市大力为技术人才减负,为企业创新赋能,为科技项目“松绑”。例如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等从本土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企业,多年来在科技研发补贴、重点科研项目、人才补贴等方面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也坚定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王小龙表示:“我们有广阔的中国市场,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都是我们的发展优势,也是底气所在,我们也希望能不负期待,继续深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做一个专精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

当前银川市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家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围绕企业创新制定激励政策20余个,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0%以上。设立“银川英才”“银川新星”两只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集群。

夯实创新根基 科技成果涌现

创新型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近年来,银川市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按照专精特新后备培育企业、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三个层级,从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培、转型升级等方面分类施策。

去年12月份,宁夏康泰隆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经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正式成为2023年认定报备的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研发费用投入,每年研发费用投入额占企业销售额的6%以上,现已取得19项专利,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个项目得到区市科技、工信等部门的资金支持。

宁夏康泰隆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质量部QC主管孙雪介绍,2023年9月,该公司位于贺兰工业园区睦园路的新厂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新厂区包括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车间、检验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仓库等,并配备有智能化现代化的生产和检验设备60余台。从一家小小的中药材销售企业,逐步成长为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宁夏康泰隆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开辟了一条“新赛道”,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同样探寻创新发展“光”之路的还有宁夏荣光科技集团。走进企业一楼展厅,一块造型独特的LED卷轴电子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西北地区,能够生产异形LED显示屏的企业寥寥无几,我们企业现在完全具备生产能力,而且能满足定制化需求,提升产品细腻度。”宁夏荣光科技集团工作人员朱鑫说。

今年以来,宁夏荣光科技集团始终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目的,进行公共平台技术研究;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突破和转化一批智能制造、LED智能照明、现代生态农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有效促进和带动了企业、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已拥有核心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外观专利5项。LED智能照明、LED电子显示屏、智能制造等填补了宁夏LED电子屏生产研发多项空白,为当地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一大批科技型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各类企业攻克了一批先进技术,转化了一批优秀成果,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共享集团铸造用工业级3DP打印设备获自治区科技重大贡献奖;高效单晶硅电池量产化、大兆瓦风力发电主齿箱研制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小牛自动化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串焊机,打破了光伏串焊机依赖进口的局面……全市坚持走开放创新、特色创新之路,以科技创新促进多领域、全方位创新发展。

在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智能设备进行着仪表装配工作。 
强化优势互补 深化合作共赢

去年9月份,银川市首批62名“科技副总”上任就职,我市在全区率先从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银川科技学院等区内6大高校中选拔专家教授、专业人才到我市企业兼职担任“科技副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赋能。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人才链。我市通过创新提出“科技副总”,让高校人才和企业双向奔赴,构建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新格局。

去年,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慕松开始担任天地宁夏支护装备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上任以来,他带领学生扎根企业,将课堂搬到了企业生产一线,结合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更好地将实践与教学、科研结合。慕松及其团队入驻企业以来,着重攻克“反变形窄间隙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及“高端液压支架立柱绿色防腐涂层关键技术”。

慕松等“科技副总”进驻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新技术,还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力量。据了解,“科技副总”聘期一般为两年,其主要职责是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与企业发展需求,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解决技术创新难题、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培养等工作,为企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提出专业化建议。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所在单位的人才、科技等优势资源与企业对接,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科技副总”创新制度的实施,既节省了技术人员端着技术找“下嫁”企业的时间,也节省了技术承接企业没有持续技术研发人才而导致技术搁浅的时间。

当前银川市遵循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规律,对重大的任务实行“揭榜挂帅”,不拘一格选人才、选团队,着力攻克我市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探索“滚动支持”立项机制,支持科研团队开展长周期、积累性、渐进式创新,助力填补产业链空白。坚持人才和科技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选拔培育,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才智支撑。

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做科研,初步实现了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从管理机构向作战队伍的转变。强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初步构建了覆盖企业全周期、科研全流程、人才全阶段、支撑全要素的“四全”科技政策体系。

加速人才培养 营造创新氛围

不久前,贺兰瓜菜科技小院被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小院”,小小一方农业田地,如何成为全国“最美”?

据了解,这是一家依托宁夏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的人才培育基地,位于贺兰县宁夏园艺产业园,于2022年11月5日成立,首席专家是宁夏大学张雪艳教授,目前入驻专家11名,常驻老师8位,入住学生20多名。该科技小院形成的成果和技术覆盖贺兰县等瓜菜主产区。

要说“科技小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属植物工厂。这里通过运用植物LED光环境精准调控及节能高效生产技术,首次采用LED光源对水培蔬菜实施采前短期连续光照、提高蔬菜综合品质。“通过不同对照组的实验研究,可以确定植物生长需要的温度、营养、光照等,这样能为蔬菜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棚中种植的植物可以快速为育种公司提供种子,减少农业生产成本。”贺兰瓜菜科技小院入驻专家程国新说。

此外,针对宁夏地区草莓生产中存在的土壤肥力下降、草莓栽培品种单一、商品果率低等问题。该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还开展了草莓品种引进评价以及品质生产的土壤改良技术研究。通过探索“高碳堆肥+秸秆+高温消毒+硫磺”土壤改良技术,为草莓种植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草莓的质量和产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小院’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在田间地头做科研的条件,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到企业和农户,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张雪艳认为,“科技小院”犹如“星星之火”,通过串联辐射,实现产教融合。

贺兰瓜菜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开展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的科普活动,科技工作者在水肥一体化及蔬菜高效栽培等方面进行技术科普服务,深入基层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工作,以瓜菜企业带动地方农业合作社和种植户,培训人员已超3000人次,有效带动地区的经济效益,建设了一批优势平台,为宁夏瓜菜产业发展储备了青年科技人才。

当前,我市主动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着力培育区市科技创新团队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人才、激励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企业重视创新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科技事业从支持“小众”科研向服务“大众”创新转变,创新理念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银川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