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动态
银川:执创新之笔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发表时间:2024-01-03   来源:银川发布     

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银川的城市发展。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全市上下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北瓷氮化铝粉体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威力传动围绕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双电机动力系统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打破国外相关技术垄断;12英寸电子级大硅片填补国内空白,工业蓝宝石产能世界第一……2023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个以上,投入财政科研资金约2.9亿元。今天的银川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主答人和阅卷人的地位,聚焦科技创新,融通利用区内外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探索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培育高成长型企业

历经近一年时间建设,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厂房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走进车间便能看到一台台高端数控机床,工程师们忙碌地调试系统,确保达到交付使用条件。

“今年10月,我们历时两年研发的卧式加工中心拿到了20台新能源汽车企业订单。”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龙站在一台设备前,详细介绍了其型号和性能,作为高端工业母机,由该企业研发的卧式加工中心打破了国外高精度数控机床技术垄断。

“高精度设备以前常常依赖进口,通过我们两年多的研发努力,现在我们掌握了技术,取得了专利,也拿到了订单,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实现全系列国产化。”王小龙说,希望通过产品迭代升级,真正实现产量化、市场化,进一步提升银川智能装备制造水平。

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高端数控机床研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离不开王小龙多年来引领技术研发团队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勇攀高峰的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深耕,从早期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研发,到如今的FMS柔性制造系统研发,王小龙带领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团队”一路攻坚克难。

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今年以来,银川市持续实施“百企科技展翅”行动,建立企业梯次培育库和重点企业包抓机制,通过落实企业认定奖补、研发费用后补助等创新奖补政策,让企业尝到科技创新的“甜头”,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创新型示范企业等科技型企业1600余家,占全区总数的50%以上,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集群。

作为银川本土成长起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多年来在科技研发补贴、重点科研项目、人才补贴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让我们能安心搞研发、做市场,我们希望做一个专精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行业第一。”王小龙说。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今年7月,宁夏沃福百瑞枸杞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农业农村部枸杞功能产品创制重点实验室”,企业多年来聚焦产品创新,不断开发全品类枸杞系列产品,例如枸杞原浆、有机枸杞、沃鲜枸杞、枸杞糖肽颗粒、杞西施枸杞精油面膜、沙棘油沙棘原浆、刺梨原浆等琳琅满目的枸杞深加工系列产品让消费者对宁夏枸杞有了全新的认识。

激励自主创新、突出价值导向,像沃福百瑞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正推动银川产业走向变革深水区。目前,全市以强化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和银川市“三新”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为着力点,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优化、布局和提升,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余个,东部20多个城市、50多所高校与银川市开展科技合作,依托“科创中国”平台对接全国优势资源,我市已发布技术需求、科技成果等千余项。借外力增内力,银川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为了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创新共同体,银川市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创新平台的目标任务和支持措施。例如对新认定的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补助。2021年至2022年,市本级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平台认定奖补资金450万元,有力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高等院校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近年来,银川一方面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另一方面也拧紧校企合作、院地合作“纽带”,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配置科技资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宁夏宁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优质饲草和能源植物快繁、种植、深加工等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近年来与宁夏农林科学院签订“宁芦1号”新材料及其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协议。

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宁芦1号”能在盐碱地、撂荒地等恶劣环境下生长,种苗成活率达95%以上,不抢水,不争地,管理成本低。每亩地产量10吨左右,粗蛋白含量高,是牲畜的良好饲料来源。目前企业已接到多个大企业订单,稳步开启发展新篇章。

曾经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如今在田地里实现落地转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为全区“六新六特六优”和我市“三新”产业发展厚植了科技土壤。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全市设立了校企联合专项、创新联合体创新专项,组建起创新联合体,依托“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现已累计组织实施东西部合作项目200余项,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

引育高质量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是产业迭代升级的必然追求,这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引领。近年来,银川持续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激发全市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今年9月,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房国丽走马上任,担任了宁夏君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一职,在银川市首批“科技副总”聘任大会上,她谈道,“科技副总”是银川市链接科技、金融、高校和企业资源的有益探索,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条现实路径。一方面可以精准对接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培养多元化、高水平创新技术领军人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银川深谙其义。近年来,我市出台了《银川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培养办法》《银川市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实施办法》《银川市“银川新星”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实施细则》《银川市飞地研发中心和飞地孵化器备案支持办法》等系列文件,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持续加大高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力度。围绕设立的“银川英才”“银川新星”两支基金,我市重点支持企业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同时以自治区级、市级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银川市科技人才项目等三支人才队伍为重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梯队培养、分层管理,累计培育区市科技领军人才109名,科技创新团队167个。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加快推进“强首府”战略目标,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建立健全“以科研项目助推人才成长、以人才成长带动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助力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机制,一体化推进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三年来累计实施市级及以上科技项目1300多项,带动1.5万余名科研人员活跃在创新一线,通过持续打好科技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智力支撑。

本报记者 梁小雨

市政府研究室

擦亮“以文辅政·智‘惠’银川”品牌

“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期间,召开的一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跃升提级工程,加快‘创新强市’建设,既客观务实、可行可期,又鼓舞人心、提振士气。为我们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扎实做好明年工作明晰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市政府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区市党委、政府工作安排,围绕“五个示范引领”,以“创新强市”作为主攻方向,聚焦研究室“三抓四提高两新一特色”工作思路,坚持抓重点、抓统筹,整合资源力量,创新方式手段,久久攻坚突破,提升工作质效。

同时,要着力实施“理论素养提升、文稿服务提质、调查研究提能、创新示范提级、作风建设提标”五项重点工作,加压奋进,积极作为,更好发挥参谋部智囊团作用,不断擦亮“以文辅政·智‘惠’银川”品牌,勠力同心,以高质量工作成效更好服务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范晓儒

市政府办公室

以高水平服务助力“创新强市”建设

“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跃升提级工程,让我们对实现‘强首府’战略目标、建好‘创新强市’更有信心。”市政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办公厅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区市党委全会部署,创新思路、担当实干,创先争优、狠抓落实,以高水平服务保障助力“创新强市”建设。

要扎实开展“‘四强’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工作质效年”活动,全面开展制度流程大起底,全力保障政府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转;巩固精文减会成果,持续为基层减负,着力在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落实上走在前、作表率。要狠抓民生“十心”实事高效办理,年初建台账、平时查细账、年终结硬账,确保向全体市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要狠抓“四争”工作攻坚突破,用好考核的“指挥棒”,结合“一提示二警示三通报”工作机制,通过“激励和惩戒”双管齐下推动“四争”工作落实。要狠抓政务服务开拓创新,整体推进全市村务公开试点,打通村务信息公开“最先一公里”,实现信息通达“零距离”、政策宣传“零盲区”。

本报记者 范晓儒

市科技局

凸显创新引领的首府优势

近年来,银川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走开放创新、特色创新之路,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创新引领的首府优势更加凸显,科技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银川市科技局局长周坤表示,新的一年将贯彻落实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家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

围绕创新环境优化,我市持续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做科研,初步实现了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从管理机构向作战队伍的转变。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实施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行动,强化科技型企业分级培育、分类支持、全链条发展,持续滚动支持“揭榜挂帅”等机制,由“被动征项目”的弱组织模式向“主动谋项目”的强组织模式转变,推动科研力量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六盘山(院士)实验室建设,深化银川产业研究院改革,布局新材料开放实验室、新能源中试基地、专业孵化器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鼓励校企联合建设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平台体系支撑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