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动态
关于加快完成银川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目标任务的意见建议
发表时间:2023-08-30   来源: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十四五”以来,银川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银川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推进顺利。全社会R&D投入强度跃升至2.01%,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622家,新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0,新登记自治区科技成果959项,2021年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2023年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经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规划》指标任务已完成64.7%,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任务指标实现面临压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2021年0.88%,增长率低于预期1.95个百分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2022年58家,年均增长率低于预期1.15个百分点)、引进组建改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2022年58家,年均增长率低于预期50个百分点)、技术转移(转化)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2022年0.88%,年均增长率低于预期0.37个百分点)等指标未按预期完成年均增长率。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实现目标值将面临一定压力。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凸显虽然全市科技型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创新链的末端、价值链的低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领军型企业缺乏,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创新主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与规上工业企业营收之比(15.1%)约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平均水平的1/3,在西部地区1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

支撑高质量发展基础还较薄弱。全市科技人才基数较小,高层次领军人才短缺,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缺失较大。市域内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少,与主导产业结合还不够紧密。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平均水平的1/2。

(四)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还不高效。对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科技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高效,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项目评价导向和价值发现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水平不高,科技金融撬动创新投入的作用发挥不够。

二、建议举措

)多措并举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坚持把创新落在重点产业上,聚焦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健全完善“揭榜挂帅”“滚动支持”等机制,支持开展协同攻关,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定期发布科技创新产品推广示范目录,建立侧重需求引领的应用场景示范推广机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标准的首台套新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新软件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统筹布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注重企业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在规划布局、指南编制、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立项、关键技术攻关等过程中,加大企业参与度和话语权。强化人才智库、成果专利、投资基金等创新资源对接匹配,促进政府、企业、智库开展常态化、全方位交流合作。

)凝心聚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六盘山实验室,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引擎。深化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企业领办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东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攻关,支持重点企业在东中部地区建设“飞地研发中心”,推动科技资源“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孵化在本地”。吸引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来银建立分基地(中心),汇聚各类创新资源。

)顶层设计涵养良好创新生态持续开展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选拔培养。持续组织实施“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服务机制和科研助理岗位开发落实工作,有效链接高校人才资源和企业产业基础,努力推动科研和就业实现“双促双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在完善科技激励机制、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切实提高科技项目实施效果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断完善科普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