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川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再添“国字号”荣誉。2020年,中国科协推出“科创中国”服务品牌,银川成为全国26个试点城市之一;2021年,银川与广州、嘉兴、天津滨海新区一同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此次与全国38个城市(园区)一同获评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再次印证了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银川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走开放创新、特色创新之路,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创新引领的首府优势更加凸显,科技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一)强化顶层设计 高位推动科技工作。成立了银川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制定“科技强市”“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加强科技创新系统布局,持续优化发展目标和路径。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银川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的使命任务后,市委专门召开全会系统部署,出台了《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的实施意见》,组建4个工作专班,配套制定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推动多领域、全方位创新发展,创新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突出创新主体 着力释放创新活力。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家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围绕企业创新制定激励政策20余个,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从3.24亿元增加至7.9亿元,年均增长10.2%。设立“银川英才”“银川新星”两支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依托“宁科贷”累计为企业贷款4.13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大税收优惠支持力度,仅2022年就为814家享受加计扣除企业减免所得税近5亿元。
(三)深化创新改革 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建立了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做科研,初步实现了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从管理机构向作战队伍的转变。强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初步构建了覆盖企业全周期、科研全流程、人才全阶段、支撑全要素的“四全”科技政策体系。
(四)加速资源集聚 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全社会R&D投入从11.56亿元增长到45.53亿元,年均增长16.5%,高于全国增速4.8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从1%增长到2.01%,提高了1.01个百分点,是全国增幅的2.2倍。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从7.9亿元增长到26.6亿元,年均增长14.4%,高于全国增速2.5个百分点,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中坚力量。科创力量发展壮大。培育区市科技创新团队135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个。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96家,培育技术创新中心251家、临床医学中心25家,创新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显著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24家、98家和111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6倍,科技型企业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各类企业攻克了一批先进技术,转化了一批优秀成果,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共享集团铸造用工业级3DP打印设备获自治区科技重大贡献奖;高效单晶硅电池量产化、大兆瓦风力发电主齿箱研制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小牛自动化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串焊机,打破了光伏串焊机依赖进口的局面;银利电器特种变压器应用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站和“神舟”系列飞船;奶牛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实现突破。创新合作拓展深化。持续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科技合作,柔性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人才团队,搭建飞地研发中心,用好“科创中国”平台对接全国优势资源,累计实施东西部合作项目200余项,参与合作的省市达到20多个、高校达到50余所,形成了东西部科技合作的新格局。创新生态显著优化。主动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人才、激励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企业重视创新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科技事业从支持“小众”科研向服务“大众”创新转变,创新理念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银川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还不够聚焦。围绕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和银川市“三新”产业凝练关键技术需求,有针对性的实施“揭榜挂帅”项目,解决行业共性问题还不够聚焦。二是科技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宽。科技资源对接和配置还不够高效,对科技企业的服务面还不够宽,部分科技企业对科技政策的知晓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深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外部支出(即外源性研发)占全市研发投入的2%,缺少深层次的精准技术对接,科研院校、企业科技合作对接不深,融入全国范围内创新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成果落地并转化应用的还不多。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银川市将扛起先行区建设首府责任,聚焦“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目标任务,强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奋斗之姿创新之举加快先行区示范市和创新发展引领市建设。
(一)着力完善政策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印发《银川市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方案》,推动科技资源布局和配置更加合理、导向更加精准。按照《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银川市加快应用场景开放推动创新发展示范引领的实施意见》,持续提升政策供给和创新服务能级,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快速高效转化渠道,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引领“样板工程”。
(二)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行动,强化科技型企业分级培育、分类支持、全链条发展,探索建立滚动支持机制,解决单纯竞争性支持产生的投入碎片化问题。深入推行实施“揭榜挂帅”等机制,由“被动征项目”的弱组织模式向“主动谋项目”的强组织模式转变,推动科研力量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三)着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六盘山(院士)实验室建设,深化银川产业研究院改革,布局新材料开放实验室、新能源中试基地、专业孵化器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鼓励校企联合建设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平台体系支撑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四)着力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持续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科技合作,加强与东部科技强省的创新联动,引进“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实施重大项目,鼓励龙头企业在东中部地区建设“飞地”研发中心,推动开展全链条、体系化协同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