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努力成为全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九大重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需求、凝练提出项目,精准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光伏产业是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的重点,如今,银川拥有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制造基地,向世界供应着超过8%份额的高品质单晶硅,是全市最重要的产业名片之一。”2月8日,银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银川市单晶硅生产加工技术还很落后,单晶炉等主要设备依赖国外进口,单晶硅产品附加值、生产效率低,全年产值不足5亿元。为提高单晶硅产业创新水平,银川市科技局通过设立重点研发专项,支持企业攻关产业核心技术瓶颈。
“这几年,我们先后获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支持12个,专项支持资金达6000万元,突破了RCZ拉晶工艺等行业关键技术瓶颈,单晶炉等主要设备实现了国产替代,拉晶控制系统实现了自主研发,单晶炉每次投料量从100斤增加到2吨以上,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永生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该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55项,营业收入79.5亿元,成为世界单晶硅领域的龙头企业。
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业创新水平,银川市科技局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累计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00余项,获专项支持金额达3亿元,助力企业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精密轴承、珩磨机床、桁架机器人、工业蓝宝石等产业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全国领先,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把握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发展先机,银川市科技局主动对接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中电院)并联合投资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银川城域电力量子通信研究应用”。近期,银川市科技局与中电院研发团队联合宁夏国网电力集团,在两个变电站,实现100MHz抗干扰量子密码设备架设和稳定运行,完成77千米电网架空光缆量子通信演示,这是西部地区首次实现电网架空光缆长距离稳定量子信号传输。该项目成功突破了抗环境干扰量子通信技术,申请专利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银川市科技局综合利用西部地区有应用场景,大院大所和国家队有技术有人才的优势,借助“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通过“技术+场景”加快推动前沿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等区外科研机构、大型央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了石墨烯3.0版生产线、4N级高纯石墨等320项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的增长极。(宁夏日报记者 张晓慧/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