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市科技局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及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努力营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环境,全面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热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民生,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
谋篇布局绘就发展新蓝图。
启动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完成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三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位居首位。2017年7月,市科技局审时度势,以“走在前,做表率”的银川速度和银川效率,组织人员于全区五个地级市中率先起草印发落实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性文件——《银川市“科技强市”战略实施意见》,对标我市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创新人才匮乏的短板,制定实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运营、科技型企业“百千计划”培育工程等17条具体推动措施,成为继“兴工强市”、“金融强市”战略之后又一战略性布局,为加快实现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建立健全“金字塔”型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加强在项目资金支持、孵化培育、政策引导方面的工作力度,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创新平台构建上有新突破。2017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4家,占全区70%以上;新增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现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73家,占全区50%以上。新增自治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9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先后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新认定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家。
创新体制汇聚发展新资源。
以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壳单位”聚焦创新要素。创新体制机制,获批组建成立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承载科技强省和高新院所与银川市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壳单位”和资产持有单位,先期已启动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并挂牌运行,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中科院(银川)生态环境研究院、中国电科(银川)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等应用型研究机构也在紧密谋划部署中。
以东西部合作项目为抓手,汇集科技创新资源。2017年市科技局与10余所高校院所、企业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有力推进东西部“6+4”合作项目落地银川。在“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首批项目签约会上,全市共签约项目67项,占全区104项签约项目的64%。现已落地项目12项,下达项目资金2700多万元。同时还与苏州、吴江等地就建立“离岸孵化器”事宜进行对接交流,就选址占地、运营模式、人员选配、考核指标等事项达成共识,初步形成东西部企业、单位联合攻关和东部科技成果向银川转移转化的联动机制。
探索科技链金融链高效结合,建设西北地区金融助推科技创新之高地。启动“银川市科技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开辟科技型企业依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渠道,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研发贷”贷款余额已达800多万元。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西北地区首创的区域性股权交易板块“银川科技板”,帮助科技型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畅通融资渠道,目前挂牌企业已经达到24家,已有8家提出了融资申请,其中涉及股权质押融资6家,申请总金额约1500万元,股权投资融资1家,应收账款保理业务1家。
多措并举践行发展新理念。
工业领域创新能力再提档。铸件3D打印、羊绒分梳、煤基烯烃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球领先,共享铸钢的重型燃气轮机铸钢件和神化宁煤的煤制聚丙烯入选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实现了宁夏在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中零的突破;以舍弗勒轴承、小巨人机床、大河数控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据国际高端市场,巨能机器人九轴桁架机器人填补了国内自主复合型工业机器人空白;天通、佳晶蓝宝石和隆基硅等新材料、新能源企业更成为世界单打冠军,天通银厦研发“110kg级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长技术”并实现量产。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依靠覆盖全市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大力加强长枣、葡萄、花卉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攻关,成立银川市葡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宁夏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宁夏瓜菜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次认定2家自治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初步构建起具有银川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4%以上。
科技惠民措施精准。市科技局联合中科院环境中心和有关企业,推进“异味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重大生态环境治理课题研究,通过科技创新手段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注入强大动力;2017年应用“无创DNA检测技术”对800多例高龄孕妇进行产前优生筛查,为高龄孕妇减免费用34.4万元;全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龙头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科技扶贫项目3个,安排项目资金200多万,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近800户,贫困人口4000多人。2017年9月,科技扶贫项目第一笔红利已向金凤区良田镇园林村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兑现,每户获分红4000元,切实解决建档立卡户实际困难。
知识产权助力发展新保障。
加大专利执法维权和运营管理。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配备专业执法工具和设备,提高执法效率,全年在超市、商场、建材市场等场所开展专项执法活动5次,查处专利标识不规范、专利失效、假冒专利等商品18件,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探索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思路,强化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培养了10余名国家级或区域专利代理人,以及一大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2016年度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先进集体。
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2017年前三季度银川市共申请专利3189件,同比增长2.9%,其中发明专利1139件;共获授权专利1431件,同比增长45.1%,其中,发明321件。截至2017年9月底,银川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共计1353件,同比增长29.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21件,同比增长1.38件。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种旋流干煤粉气化炉”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是全区十年来唯一获此奖项的专利。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力公司的“电炉变压器继电保护方法”和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共享化工有限公司的“一种 3D 砂型打印铸造用呋喃树脂的生产方法”两件专利获得专利优秀奖。
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8年,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银川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及十四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践行“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强市”战略各项举措为统领,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以重点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金字塔”型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创新基地建设,推动银川经开区、银川高新区科技创新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引领、优秀人才开发、后备人才成长、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等人才工程,提高人才服务创新驱动保障能力。加大对东西部合作项目支持力度,推进银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离岸孵化器建设运营取得新飞跃,力争把银川市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试验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为“两个率先”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