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下载中心 > 政策法规
银川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发表时间:2016-12-16   来源: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宁夏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银川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在银川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指导、支持下,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银川”战略行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实施“六大创新行动”,推动工业“一强四优五新”和农业“两强四优四新”发展使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有较大提升,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区乃至西部前列,为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升。五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个总目标,先后出台了《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业的若干意见》等多项科技政策文件,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从政策出台到项目实施,从单一的科技财政经费投入到科技与金融结合,着重鼓励支持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注重促进政产学研用金介结合,更有效的聚集了产业、政策、人才、成果、资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十二五”期间银川市辖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两轮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其中2011年西夏区、永宁县、灵武市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2013年金凤区、灵武市、永宁县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2011年、2013年我市连续两次成为自治区唯一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地级城市,并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市科技财政投入由2011年的2.26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3.20亿元,全社会R&D经费由8.42亿元上升到17.45亿元,R&D强度由0.85%上升到1.18%。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精密高效数控珩磨机床的研究与开发”等科技创新成果,大型铸钢、生物发酵、羊绒分梳等技术在国内领先,宁东基地煤基烯烃项目和甲醇制烯烃项目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宁东特大型整装煤田高效开发利用及深加工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蒸汽轮机球墨铸铁件的成功研制,打破了我国高效蒸汽轮机基础部件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局面。农业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以上,选育审定了“宁单25号”、“宁春39号”等农作物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专利申请量从2011年的637件增长到2015年的3306件,一直处于全区申请量的70%左右;专利授权量从2011年的359件增长到1255件,处于全区授权量的60%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我市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启动了实施了工程硕士培养计划,R&D人员接近12000人,入选“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创新型人才7人,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截止2015年底,我市建设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10余个产业园区,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自治区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8家,占全区的77%。建成国家、省部共建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共1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农业领域组建了设施花卉、淡水养殖等12个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8个,建立生态移民新村科技工作站6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科技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以银川科技园建设为抓手,汇集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大院大所的科技交流合作得实效。银川市政府与北京市科委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银川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银川服务平台”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银川)示范基地”落户,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效应初显。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全国各省、市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关键环节,开展了新的竞争与合作。随着中央“一带一路”和宁夏“两区”建设战略思想的提出,我市适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打造向西开放、对合作“桥头堡”战略定位,为进一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扩大内陆沿边开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银川开放内涵式发展,必须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探索创新驱动模式,大力提升改善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和制度环境的道路,通过科技超前布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道路。

  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支撑能力弱、创新能力弱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观;企业研发实力不强、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产业基础薄弱,转型升级相对难度较大;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贷款、创投引导、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和发放债券等科技投入新机制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尚未形成;科技人才不足,人才总体质量相对偏低,高层次创新人才、学科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奇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不高;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科技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科技中介机构少,科技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立足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就要抢抓全国上下把科技创新摆正全面创新的核心位置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抢抓银川市委提出的“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并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新经济并重”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切实加快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在更大范围整合银川市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新经济、产生新动能,把科技创新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国家科技创新大会和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全国上下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银川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的有利时机,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目标,以“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为抓手,紧扣经济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力推进“宁夏沿黄经济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争做“科技创新”领头羊,为我市率先在全区进入小康社会提供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战略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府角色的转移和职能的转变,引导全社会各种资源联动协同,全面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

  ——高端引领,重点突破。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引领产业结构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围绕工农业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寻求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努力推进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着力提升企业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与科技大省市、国家大院大所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大力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

  ——支撑发展,惠及民生。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难题,推动经济、资源、环境、科技的均衡协同发展。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招研引智,人才优先。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人才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突出“柔性引才”,把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热情,搭建创业平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协调互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在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改进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率先突破。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5年的建设,在“十三五”末,具有银川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市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质量大幅度提升,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共享更为高效,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以上。 

  具体目标:

  ——科技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市本级、县(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3%、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2%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中企业投入部分占比达到8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轻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以上,“瞪羚”企业(指科技指标好、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科技型企业)达到200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银川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000家。 

  ——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改善。搭建完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达到8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增加到80个以上,培养10名领军人才进入国家人才计划,500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100名农业科研骨干人才、5000名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特派员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经营型人才,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产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在“十二五”末基础上均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由757件提高到20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3.5件提高到9件以上。申请国外专利的数量明显增长。制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国家知名品牌。

  表:银川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指标或现行

2020年目标值

1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 

1.18% 

达到3.0% 

2 

市本级科技财政投入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2.3%以上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0.62% 

2%以上 

4 

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比重 

70% 

80%以上 

5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20%以上 

6 

高新技术企业数 

48家 

100家以上 

7 

“瞪羚”企业数 

0家 

200家以上 

8 

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147家 

1000家以上 

9 

银川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0家 

1000家以上 

10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48家 

80家 

11 

规模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 

18% 

50%以上 

12 

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R&D人员接近12000人 

达到3万人以上 

13 

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 

51个 

80个以上 

14 

国家人才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名;万人计划3名 

10名 

15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3.5件 

达到9件 

16 

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7.1% 

10%以上 

  三、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在重点领域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集中力量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重点项目,着力解决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科技“瓶颈”。综合运用科技项目先补助、先实施后补助、各类金融工具支持各类企业和优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为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围绕我市“两基地四集群五个示范区”工业发展思路,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2025”机遇将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以强化科技支撑和“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生物发酵、制药、羊绒制品、现代纺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蓝宝石、碳纤维、通航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条从生产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推动价值链条从低端向高端攀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和行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1  工业领域重点项目

1.能源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为主的下游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绿色现代新型能源化工技术研究;工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煤炭间接液化制航空煤油研究与开发;混合醇醚燃料添加制备高性能清洁煤基柴油产品研究等项目。 

2.肉牛肉羊及乳产品:优质牛羊肉分级标准和冷鲜牛羊肉标准化加工技术研究;乳制品新产品与机理的研究;高附加值乳制品研发;新型高效乳及乳制品检测技术体系研究等项目。 

3.羊绒及现代纺织产业:羊绒染色工艺技术研究;高支纱、精纺纱半精纺纱和多组分纱开发;防织物起球、抗静电等技术研究;山羊绒分梳、绒条生产标准体系研究;羊绒服装、饰品等高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精纺高支羊毛纺纱关键技术研发及新产品开发;精对苯二甲酸(PTA)及配套原料研发及产业化;氨纶纤维新材料研究与开发等项目。 

4.葡萄酿酒产业:优质干红葡萄酒的酿酒葡萄原料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优化干红葡萄酒发酵工艺研究;干白葡萄酒带酒泥陈酿技术研究;微氧成酿和橡木桶陈酿工艺技术及酒窖管理规范化技术研究示范等项目。 

5.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智能数控系统研发及集成;数控设备智能振动抑制技术、智能热变形控制技术、智能安全保护和智能识别技术、智能远程诊断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引入CAE和仿真技术进行优设计化和仿真分析;铸造用工业级3DP打印设备研发;CRH380高速动车组用牵引变压器研制;海洋工程用水下控制阀研发;高铁、地铁滚动轴承研发;高端轴承用润滑脂国产化研究与开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研究与应用等项目。 

6.生物制药:中医、生物制造的开发和产业化;L-赖氨酸高产酸菌种改良及工艺提升研究;提升菌种性能与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工业化优良性状微生物菌种选育研究;菌种性能评价技术研究;个性化菌种保藏技术研究;生物发酵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等项目。 

7.新能源:新型燃料电池、光电、光热成套装备研制;锂电池及光电、风电用的大容量电池研发;新能源汽车用大功率电池研制等项目。 

8.新材料:多晶硅、单晶硅、晶硅切片等光伏材料生产制造技术研发;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生产新技术及装备开发;中温太阳能热量收集系统关键技术;新材料制备及成型关键技术;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电极材料的熔盐电解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高效N型单晶硅高品质、高生产效率制备工艺研发;工业蓝宝石晶体材料生产工艺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项目。 

9.大数据与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支持架构基于“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的智慧工厂研究;发展CPS(信息物理系统)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教育、广播影视等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商务流程外包(BPO)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网络软件平台及应用支撑软件等技术研发;数据交换、传输、共享技术、挖掘和网络互联等技术研究与推广;仿真软件二次开发及模块定制;个人、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研发;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管理智能化系统开发等项目。 

  (二)助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力促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围绕我市农业“2+4”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和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酒庄产业两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蔬菜、有机水稻、奶产业、适水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先整合涉农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实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资源,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实现“智慧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三精农业”为目标,在农业生产、加工、包装和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集中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入推进科技扶贫工程,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在全市扶贫点遴选一批具有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带动能力、明显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科技创新项目、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依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引领贫困村镇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带动脱贫致富,促进全市扶贫攻坚。

专栏2  农业领域重点项目

1.奶产业及肉牛肉羊产业肉牛肉羊、奶和饲草):奶牛品种改良及高效饲养管理技术开发;优质肉牛、肉羊新品质选育;优质肉牛高效养殖及草畜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羊只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开发及配套机械创制;肉牛肉羊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建设;牛羊肉深加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项目。 

2.园艺产业(设施花卉、设施瓜菜、露地瓜菜、酿酒葡萄、长红枣):贺兰山东麓优质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银川特色农业高效生产智能化装备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调优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鱼菜共生与雾培蔬菜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项目。 

3.优质粮食和制种:先进分子监测方法、分子育种的特定基因筛选技术、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培育、肥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 

4.适水产业:适水产业新品种引进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适水产业养殖智能化技术开发;物联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大宗淡水生态养殖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 

5.休闲农业:贺兰山东麓优质葡萄基地、精品酒庄和葡萄酒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三精”农业+旅游产业模式,打造以植物工厂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三)支撑社会民生健康发展

  聚焦民生领域科技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建设“美丽银川”提供支撑。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契机,围绕智慧城市、人口健康与老龄化、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全域旅游、文化产业等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快科技研发和新成果应用,加快推动“互联网+各领域”创新,坚持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改善民生、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着力推进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推进经济社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发展。 

专栏3  社会民生领域重点项目

1.医疗卫生领域:提升优势特色专科医疗水平和招才引智的对外合作技术研究;互联网医院及远程诊疗技术研究;基因工程及干细胞在医疗和健康产业的应用研究;针对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基本防治联合攻关;宁夏优势特色中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肠道微生态在慢病防治中的临床功能研究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质控标准建立及其临床研究。 

2.社会发展领域:中部沙化治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枸杞功效的重大基础研究及功能产品研发等项目;智慧城市(时光隧道、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慧未来、平安城市、一图一网一云8大主题)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智慧旅游(全域旅游)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智慧园区(社区)示范区建设技术研发;电子政务技术研发;精准扶贫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云计算基地关键技术研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关键技术研发等项目。鼓励、支持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广使用先进的消防和应急救援技术、设备。 

  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一)提升各类各级园区创新能力

  围绕我市工业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生态纺织园、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川TMT育成中心(银川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创新集群,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和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以及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和打造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引擎。争取“十三五”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以上。 

  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创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机制,推进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业服务能力和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启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构建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园区科技创新体系。

专栏4  各类各级园区建设重点项目

1.银川(灵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较为合理的“一区多园”空间发展格局,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建设,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使园区成为具有创新驱动能力、符合区域发展特点和特色优势突出的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2.银川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向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健康消费品、节能环保、互联网+等产业,培育100家龙头优势企业,加快建设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创业的开发区和宁夏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区。 

3.银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一区两平台三基地”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宁夏最优、西北第一、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现代园艺综合示范园。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布局。吸引研发能力强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入驻我市重点园区并建设科技研发平台。鼓励企业自建或在我市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活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对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每年按R&D投入给予补助。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工作,对获得认定的创新平台给予补助。争取“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银川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五、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让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百千计划培育工程”

  综合运用“拨、投、贷、补、奖、买”等财政扶持方式,促进科技企业集群显著扩大,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高成长性的具有国内外行业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启动银川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认定企业达到1000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翻两番,达到1000家。启动银川市科技“瞪羚”企业认定,认定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由达到100家,推动我市尽快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鼓励在企业内部建设众创空间,引导职工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投资职工创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借助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银川市科技创新发展投资基金和银川市科技研究与发展基金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平台,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环境建设,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推动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大型共用软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服务。推进科技创新券补助工作,推行电子券,扩大补助范围,简化兑现流程,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引导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提供集成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支撑服务,激励更多的小微企业和创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三)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政产学研用创紧密结合。政府主动引导,统筹协调各方科技资源;高校及科研院所主动承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企业主动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社会各方按照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市场主导的原则,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紧紧围绕银川市重点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需求,引进一批银川市域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领域具有前沿技术水平),在银川共建一批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促进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在银川转移转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并对认定单位给予建设费补助。完善企业与高等院校高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高等院校为企业定制培养研究生或举办企业人才高级研修班,争取列入银川科技“瞪羚”企业培育计划的企业都有工业科技特派员进驻。加强辖区企业与域外企业间的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工艺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促进国际间的技术和产业转移。改革和完善与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电子研究院的合作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国家科研机构的合作,以科技创新项目引进和转化为中心,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要求,建立健全成果引进和转化考核机制,使其成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建设银川市科技创新中心,按照1+6(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中心、众创空间示范基地)模式,推动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资本化。进一步强化中科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中心(以下简称中科院银川中心)的科技投融资、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招商功能。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改革完善现有联盟的形成和运行机制,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深化产学研、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四)推动创新型资源向企业集聚

  立足全市及各县(市)区产业特色和科技支撑发展现状,强化统筹协调,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重点科技成果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广泛应用。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多种方式,引导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加强科研院所大型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

专栏5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重点项目

1.银川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促进政产学研用金介合作等方式,帮助企业引入创新要素,对现有大量中小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鼓励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职工携带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吸引海内外人才来银创办企业。支持各县市区、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创业导师队伍,积极主动地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创办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企业等途径,促进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培育认定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 

2.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组织银川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标《宁夏回族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的5条认定标准,通过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创新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进行技术创新、发挥园区载体功能、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一大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培育、推荐,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 

3.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备选库,每年选择一批具有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面临到期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的6项条件和4项评分内容,进行逐一对比排查,找出短板,分别在扩大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提高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提高R&D经费占比、增加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比例和成果转化项目、提高成长性指标等方面采取具体政策措施,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 

4.“瞪羚”企业培育计划: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筛选一批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经济增长能力的企业,建立银川市“瞪羚”企业培育库,通过政策精准扶持、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特派员入驻等方式,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筛选培育认定200家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指标好、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科技型企业发展成为银川市科技“瞪羚”企业,为银川经济有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5.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计划:重点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纺织、生物制药、大数据及电子信息、葡萄酒、肉牛肉羊等产业,利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带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着力构建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

  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充分调动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综合运用认定奖励、运行补助、税收返还、基金支持等多重措施,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互动性的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开展市级众创空间认定,对认定的市级众创空间给予认定补贴、运行补贴、项目扶持培育和成效补贴。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农业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培育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基地,服务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设银川市智能制造共享平台,以工业设计、生产制造和试验检测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为中心,降低全社会科技创新成本,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效率,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激情。

  (二)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

  引导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川TMT育成中心(银川科技园)、银川iBi育成中心等科技资源密集区域建成一批集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研发外包、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科技投融资、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战略咨询等科技服务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引导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对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高质量科技服务。鼓励技术交易机构围绕优势和重点产业发展特色,开展信息发布、公开挂牌、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逐步扩大我市技术交易市场规模。 

  (三)构筑创业孵化体系

  鼓励应用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建立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与个人创业营造良好空间。大力扶持宁夏创业服务中心、中科院银川中心、银川iBi育成中心、银川TMT育成中心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采取“孵化+创投”的模式,提升创业成功率和孵化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宁夏(国际)丝绸之路经济带青年梦工场,支持大学生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支持宁夏电商谷、兴庆区大众创新创业基地暨电子商务集聚园区、西夏区801创意产业园、贺兰县银川电商创业大厦和银川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银川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优势,借力专家服务团、创业顾问、创业学导的科技信息、专业技术、创业经验等智力资源,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打造农业创业服务平台,营造农村科技创业服务环境。

专栏6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项目

1.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构建工程: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农业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培育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基地。 

2.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行动: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引导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对接,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 

3.创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搭建行动:通过招商引资、自办、联办、挂牌共建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服务”一体化的孵化服务,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 

  七、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

  (一)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力度

  健全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强化财政对公共科技活动的投入保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市本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综保区、滨河新区以及各县(市)区财政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确保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确保十三五”末,银川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3%以上、县(市、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0%以上。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

  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主体责任,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和核算体系,促使企业利用好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纳税所得额、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加速折旧、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等各类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后补助、发放科技创新券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采取R&D投入清零行动,调动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2%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中企业投入部分占比达到80%以上。 

  (三)增强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作用

  各级各部门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除政策明确规定进行奖励、补贴或设立专项基金的,均按照不低于1:2比例,与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各类科技创新产业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市本级每年向银川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投资基金注资2亿元,基金管理企业需通过设立天使基金、私募基金等子基金方式,每年撬动至少4亿元社会资本,对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开展股权投资。 

  (四)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将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贷款余额总额、占比和增速三项指标列入市本级财政性资金竞争存储考核指标体系,且总权重不得低于40%,以引导商业银行为科技企业开发金融产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放宽抵质押物条件、提升服务质量。针对科技企业和创客的轻资产以及资金需求小、频、急的特点,重点推进互联网柜台交易、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以及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组建助贷基金等工作。以金融手段推动科技扶贫产业发展。建立银行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由市科技部门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共同设立“银川科技研究与发展基金”,形成合力的放大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专项用于支持抵质押物不足的科技企业获得信贷资金。 

专栏7  科技金融重点项目

1.设立银川市科技创新发展投资基金:市本级每年向银川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投资基金注资2亿元,5年共注入10亿元,通过专业基金公司专业化运作,撬动社会资本按照不低于1:2比例,与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各类科技创新发展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

2.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2.1由市财政资金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共同设立,形成合力的放大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专项用于支持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主的科技企业在有形资产抵质押物不足时获得信贷资金。 

2.2企业以核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为质押,合作商业进行评估放贷,市财政资金按照商业银行放贷金额给予补贴,对贷款企业进行一定比例的贴息补贴,支持拥有核心发明专利的企业获得信贷资金。 

2.3由市财政资金与保险机构、商业银行共同设立,在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由保险公司进行保险,商业银行放贷,专项用于支持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主的科技企业在有形资产抵质押物不足时获得信贷资金。 

3.建设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依托银川国家高新区、银川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聚集地区,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深入合作,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探索适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促进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创业。 

  八、加快培育集聚创新型人才队伍

  (一)引进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

  拓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科研前沿动态,实施“柔性引才”战略,推行“人才+项目+平台”的人才引进模式,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来银川创新创业。加强引进人才与现有工程中心、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对接,强化引进人才与天使投资、私募基金的高效衔接,实现以项目带动人才、以人才引进项目,推动科技创新项目落地我市。继续实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实现企业与高校优势教学资源对接、教育培训和产业需求对接,放大企业“工程硕士”培育效应。 

  (二)加大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创业制度,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制度,加大本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稳定科技特派员队伍,加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管理服务,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分层次加强科技特派员培训,提升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技能;充分发挥银川市科技特派员创业联盟的作用,搭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孵化科技特派员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带动培养更多的科技特派员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技能型人才。

  (三)全力扶持培育本土人才

  立足用好本土人才这个根本,进一步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用、交流力度,充分调动本土人才为家乡做贡献的积极性,以更开放的政策和更灵活的机制,形成重视、发掘、培养和留住本土人才的良好氛围,让本土人才有为、有位,真正成为银川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改变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技项目、人才评价挂钩的片面做法,要从过去的单纯依靠论文、成果等数量指标转而依靠效益指标,从目前的单纯依靠专家评价逐步改变为依靠市场、税收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重点奖励对我市产业技术进步、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

专栏8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项目

1.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柔性引才”战略,推行“人才+项目+平台”的人才引进模式,培养科技创新型和产业领军型人才10名进入国家人才计划,培养500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2.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100名农业科研骨干人才、5000名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特派员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经营型人才,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3.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重点奖励对我市产业技术进步、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 

  九、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鼓励科研机构和人员转让科技成果

  鼓励研发机构、高校和研发人员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扣除对完成和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后,应当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并对技术转移机构的运行和发展给予保障。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可从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总额中拿出不低于50%的比例,对其给予奖励。 

  (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继续发挥好“一站一台”等现有科技中介和成果转化基地、平台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功能,缩短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的时间,提升转化效益。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建设银川科技大市场,大力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为全社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充分发挥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和“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作用,充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机械装备、节能环保、现代农业、信息通信、轻纺、食品加工等领域的科技需求,开展技术转移与装备输出,使银川逐渐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成果转让和产业化的示范基地。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职能,强化市场导向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有效对接。建设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科技市场。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发布、融资并购、公开挂牌、竞价拍卖、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支持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开展设立投资基金等合作,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力度。 

专栏9  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

1.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开展合作,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等方式,支持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建设科技资源产权交易机构:依托现有机构,参与宁夏股权报价交易系统等场外科技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权(股份)转让、知识产权质押物流转、资产处置、招商引资等提供服务。 

3.建设银川科技大市场: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网络技术市场,加快形成功能全面的科技大市场平台体系,打造链条完善的服务体系,探索科技资源市场化服务模式,创新载体、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形成良好的运行架构和团队,着力搭建现场服务和网络服务两个平台,实现成果展示、技术交易、设备共享、信息服务和合作交流“五位一体”功能。 

  十、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强市战略

  (一)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

  在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生物发酵、制药、羊绒制品、现代纺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中科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国家级、自治区级、银川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共享集团、天纵泓光、伊品生物等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把发明专利申请和产出作为各级政府专项计划项目和各类平台建设项目立项的条件与验收的指标,大幅提高财政资助研发项目发明专利的产出率。引入更多优质专利代理机构,专利服务机构代理专利申报能力显著提升,全市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度增加。深入推进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建设,与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专项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促进专利成果实施转化,使发明专利权有效维持。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专利技术转移,先进适用关键专利技术及时引进,增强企业科技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在“十二五”末基础上均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由757件提高到2000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3.5件提高到9件以上。 

  (二)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认真落实《银川市科技局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的执法职能,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商务、版权等部门以及县(市)区科技局开展行政执法,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重点加强对商品流通领域、大型商场、超市及图书经营领域专利执法的巡查密度,认真高效的调处专利侵权纠纷。加强对食品、药品、器械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领域的执法监控力度。

  (三)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

  做好重大活动知识产权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好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各项活动,以“4·26”知识产权日(周)和科技活动周等重大活动为载体,通过电视台、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加大对社会公众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和识假辨假的能力。每年组织全市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知识产权培训,企事业单位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一)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城镇社区科普服务设施和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科普服务点建设。建立健全科普资源信息库,推动我市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发展。提高现有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创新科普场馆的运营模式与机制,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引导企业、社会团体、非营利机构等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科普场馆。

  (二)继续抓好科普活动工作

  围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主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增强公众科技参与意识,打造精品科普活动品牌,逐步形成常态化和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应依托各自业务范围,定期开展科技知识学习活动和科普活动,履行科普义务。充分挖掘现有科普资源,提升科普资源开发能力,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创作,推动原创性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探索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开展科普工作,鼓励科技项目承担者传播科技成果,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壮大科普团体和队伍,培养一支人数充足的科普专职工作者队伍,形成一支广泛参与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三)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典型。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加强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科研伦理建设和社会监督,培育这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社会责任,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引领社会良好风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的科学精神,鼓励学术争鸣,激发批判思维,提倡富有生气、不受约束、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学术自由。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以上。 

  十二、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责任领导、科技部门主要负责人要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增强抓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的科技进步工作格局。建立科技进步工作协调机制,设立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继续推进定期研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要科技工作部署和重大科技战略决策需经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部门联席会议审议通过。

  (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

  抓好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工作,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任务中,落实到重大项目的谋划中,明确分工责任,强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协调管理,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切实落实好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任务责任书》,实行考核和激励制度,将科技创新规划建设发展指标纳入到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绩效考评内容,加大科技创新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完善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规划调整和制定新一轮规划提供依据。根据科技创新最新进展和经济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对规划内容和指标任务进行动态调整。 

  (三)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实施《宁夏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为抓手,把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两个轮子”,依靠改革驱动创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更加重视创新环境营造和创新生态建设,激发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科技部门工作重心由项目管理向统筹科技规划、完善宏观调控和营造创新环境转变,把现有具备科研管理专长的事业单位逐步改造成高效、透明、符合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求的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逐步将市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监理和验收过程交由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优化整合现有“1+4”科技计划体系,统筹市级科技资源,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符合我市实际的科技计划体系,逐步减少科技资源管理行政化和碎片化的问题。与国家、自治区对接,逐步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计划管理平台

  (四)强化科技创新统计工作

  建立科技部门和统计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实现对全社会R&D投入的应统尽统。各级科技部门要以完成R&D投入统计报表报送作为支持规上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项目的重要条件。各级统计部门、科技部门对获得资金支持的规下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要通过加强培训、简化统计流程、优化统计样本等方式,确保R&D投入统计的全面和真实。 

  (五)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

  科技创新工作要从“谋篇布局”转到“贯彻落实”上来,把创新驱动发展的“设计图”变成可操作的“施工图”,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任务时间节点,把国家、自治区和银川市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重点是要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加快薄弱环节和领域的立法进程,修改不符合创新导向的法规文件,废除制约创新的制度规定,构建综合配套精细化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落实力度,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利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统筹推进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创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实施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要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六)建立健全科技信用体系和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科技报告、信息公开、信用管理制度,实行法人负责制、追踪问责制和“黑名单”制度,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建立科技项目诚信档案,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科技绩效评价机制,探索评估评价主导权逐渐由政府转变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知识产权专业估值机构。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科研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科研成果第三方民间机构评价机制、同行评议机制和市场应用方评价机制。 

政策解读电话:0951-6888736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