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成果
【60年·光荣之路】科技创新 助力银川重塑发展动力
发表时间:2018-09-12   来源:     

  2018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18件……翻开银川“科技强市”的篇章,一连串的数字展现了我市科技创新的喜人成果。银川深处西北内陆,不沿边不靠海,却历经60年的风雨征程,走出了“特色创新、开放创新”的科技强市之路。 

  科学技术从无到有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刚成立时,银川的科学技术发展步履维艰,仅有的农业科技基础也非常薄弱。历史资料显示,当时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不过20多人,并且在绝大部分现代科学技术领域,银川仍然是一片空白。

  纵观历史,银川科技发展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到1977年为起步和初步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时期。

  董学礼是银川市科技局的退休人员,曾在银川农业科技战线工作了近30年。他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川的农业科技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为主,主要是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业科技则以轻工业技术改造为主。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全市陆续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企业,同时又从外地迁入一批工业企业及其工程技术人员,银川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自此全市企业技术开发力量不断增强,工业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高,为银川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5年,银川市开始制定第一个十年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董学礼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银川将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之一。不仅全面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还大力创建科学研究所,全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8个乡(镇)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此后到了1986年至2000年,这是银川市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银川先后提出“科技兴银”“科教兴银”战略,从“科技兴农”率先起步,对全市科技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科技被上升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战略。这一时期,全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科技管理的创造作用,科学技术开始向各个领域全面渗透,全市产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冶金、机械、化工、建筑建材等主要行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较大进展。

   思想破冰带来行动突围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时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我市按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治区“创新驱动”战略的部署和规划,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新载体和平台,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在全市营造出风生水起的创新环境,推动着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提速。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继工业、金融强市战略后,2017年我市确定并实施科技强市战略,聚焦创新发力,先后出台了《银川市科技强市战略实施意见》《创新驱动战略银川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科技政策文件,鼓励支持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促进政产学研用资介结合,有效地聚焦了产业、政策、人才、成果、资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仅市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我市还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通过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验收。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7年,市本级科技财政投入3.38亿元,全社会R&D经费上升到25.1亿元。在资金的支持下,我市主抓项目牵紧“牛鼻子”,先后组织实施了3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同时每年布局50多个市级科技创新项目,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1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大型铸钢、生物发酵、羊绒分梳等技术在国内领先,煤基烯烃和甲醇制丙烯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百万千瓦超超临界蒸汽轮机球墨铸铁件的成功研制,打破了我国高效蒸汽轮机基础部件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局面。

  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市启动实施了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引进培育科技人才600多名,目前全市从事科技工作人员达12000人,入选“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科技人才计划10人,科技创新团队达到55个,涵盖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医药卫生等多外领域,着力打造“众创空间—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金字塔型梯队培育体系。

   科技创新焕发经济活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近年来,我市按照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走特色创新、开放创新之路,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有了较大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占GDP的比重预计2018年达到1.7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18件。

  创新提速结构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2018年达到46%;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预计2018年达到13%;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预计2018年达到22%。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273家;研发机构53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4家,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74家,自治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家,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家;众创空间32家。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总量大幅提升,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评价、支持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等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9万人。

  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市促进科技、产业、人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财税、金融对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政策更加完善。力争到2020年,搭建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0家以上。

  原载于9月12日《银川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